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内容

音乐与社会:音乐可以消弭印度的种姓差异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9-12-04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数:

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音乐《派的摇篮曲》,曾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远方、平静悠长的吟唱,像母亲般抚慰着游子疲惫的心灵。这首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原创歌曲,正是一首卡纳提克(Carnatic)音乐作品。借由《少年派》的故事,南印度古典音乐终于有机会被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们听到。

1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的《音乐作为社会镜像》讲座上,卡纳提克音乐家T.M.克里什那(Krishna)带我们走近了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并讲述了他用音乐力量促进社会平等的尝试。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赵悠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讲师周欣参与了对谈。

谁在听什么音乐?某种音乐属于哪一类人?为什么有些音乐被认为更高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折射出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文化权力的归属问题。

克里什那介绍了卡纳提克的历史源流、艺术理念,更提到人们应当正视并消除音乐实践中潜藏的种姓歧视——种姓制度被称为印度社会的痼疾,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权利的不平等,还深植于本应纯粹、独立的音乐界。

音乐与社会:音乐可以消弭印度的种姓差异吗?

孟买·伽耶师利,卡纳提克音乐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题曲演唱者,该作品曾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

卡纳提克音乐:被少数垄断的文化遗产

克里什那从孕育了卡纳提克音乐的历史背景讲起。事实上,卡纳提克是南印度古典音乐的音译,源自16世纪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帝国在半岛南端壮大的同时,波斯人入侵了印度北部,印度音乐从此发展出两条泾渭分明的脉络:南方的卡纳提克和北方的印度斯坦。与北印度不同,南印度音乐很少受到波斯和伊斯兰文化影响。自诞生之初,卡纳提克的繁荣就与南印度统治阶层的支持密不可分,始终是流行于上流社会的“高雅文化”。

音乐与社会:音乐可以消弭印度的种姓差异吗?

“卡纳提克之父”普兰达拉·达萨活跃于16世纪上半叶,除了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富有的金银商人,因为虔信黑天神而献出了大部分财产。

19世纪以来,卡纳提克得益于地方王族赞助,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宫廷音乐家是卡纳提克的优秀代表,三位最伟大的卡纳提克作曲家均生活在18至19世纪之间。卡纳提克表演以歌唱为主,或用乐器模拟人声,音乐家必须集作曲、演奏、歌唱于一身,大部分都能使用卡纳达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梵语等多种语言创作。克里什那的出生地——使用泰米尔语的南印度文化中心、印度第六大城市清奈,直到今天,仍是卡纳提克音乐重镇。

随着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摆脱英国殖民影响的诉求越发强烈,卡纳提克被认为是印度代表性文化遗产之一,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宣传和保护。不过,尽管有关部门将卡纳提克打造成拥有两千年历史、一脉相承的文化瑰宝,但克里什那却坦言,比较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卡纳提克,只能追溯到两百多年前。

卡纳提克追求以纯净的音乐表现深沉内涵,表演者需要从作曲开始长期学习,乐曲结构分明,规则严谨,创作也常常从宗教中汲取灵感。“曲高和寡”的审美取向,和历史上主要集中在社会上层的音乐受众,注定了一个群体在卡纳提克音乐发展中举足轻重——婆罗门。

音乐与种姓制度:音乐应该存在门槛吗?

婆罗门是印度种姓中的最高等级。在古代,他们是知识的掌握者,往往担任宗教祭司、宫廷文士、科学家、学者和教师。近代以来,尽管婆罗门的实际职业已和其他种姓一样,拓展到各行各业,他们仍因种姓之利,享有许多特权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克里什那看来,种姓制度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表面上是按照职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划分地位,实质上只是唯血统、唯出身论的遗毒。

其中,受剥削最深、最受国际关注的当数“贱民”阶层。“贱民”的祖先,从事清理污秽、丧葬等涉及社会禁忌的职业,因此被视为“不洁”、“不可接触”,实质上是被排除在种姓序列之外,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受到的尊重程度与种姓高低成正比,而种姓身份代代相传。比较夸张的情形是:“贱民”的儿子永远是“贱民”,即使“贱民”的儿子努力进入了大公司、成为了互联网工程师,也不会被高种姓的同事接纳为他们的一分子,无法得到周围人的尊重。

  • 网站首页
  • 华夏生活消费网(http://www.cnshxfw.comCopyright © 2019-2021 华夏生活消费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沪ICP备15010885号
  • 新闻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