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队员穿过“染毒”地带。
隆冬的燕赵大地,积雪未化,寒风刺骨。近日,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岭口训练场,一场以解救人质为背景的实战化反恐演练激战正酣,特战队员呈合围之势逼近“恐怖分子”藏匿的一座烂尾楼,决战一触即发。
“攻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数百米外的狙击手赵鹏轻扣扳机,藏匿在楼梯拐角处的“恐怖分子”头盔上应声腾起一股蓝烟。3名突击手随即索降破门而入,电石火光间将“恐怖分子”尽数歼灭。
“突击手步手枪从拔枪到命中目标仅需0.1秒,5发子弹全部命中不到2秒;狙击手700米距离内任意角度目标弹无虚发……”走下演训场,中队长李毅列举的一组训练数据,令人对眼前这群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官兵刮目相看。
好炉炼好钢。翻看一中队的队史,无数个“高光时刻”闪耀其中: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红旗团支部”“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2次,2人荣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3人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4人荣立一等功,60多人荣立二、三等功……
“最令官兵自豪的还是在异域为国争光的经历。”李毅介绍道,2016年起,中队官兵以“天剑突击队”为代号,连续3年代表中国武警部队出征“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并在2017年斩获团体总冠军,让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高高飘扬。
铸剑,淬炼“特一”之魂
一中队的官兵都喜欢自称“特一人”。在他们眼中,这三个字不仅是沉甸甸的荣耀和责任,更彰显着永不止步、绝不服输的胜战追求。
2009年,武警部队组织特勤分队比武。时任中队长王旭光带领5名官兵奉命出征,不料却因装备落后、课目陌生等原因败走麦城,铩羽而归。那次失利对中队是一次残酷打击,但也促使官兵痛定思痛,奋起直追。
逆袭,是最艰难的路。从那以后,官兵全副武装不少于20公斤、每天至少10公里越野、每周3次武装奔袭雷打不动,一天下来混杂着浓浓盐碱的迷彩服都能立在地上。
狙击是中队在比武中的一大弱项。为实现赶超,他们把目标缩小一半、距离拉长一倍、时限缩短一半,把所有天候、距离、俯仰角都打了个遍。
历经5年多的寒暑淬炼,突击时刻再度来临。2015年,武警部队组织“巅峰”特战比武,中队官兵一鸣惊人,夺得团体第一名,将“特战之王”称号收入囊中。
汗水,凝聚成金灿灿的奖杯,也锤炼出一个个“忠诚奉献、敢打必胜、勇争第一”的“特一人”——他们中有在考核中把脱臼的手臂从背后硬掰到身前,继续咬牙坚持的王世超;有在比武中隐瞒两根手指骨折伤情,赛后从训练场直接被推进手术室的王德贵……
千锤百炼,“天剑”于成。2016年,中队出征“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斩获2个单项第一。虽然成绩已是可圈可点,但没有夺冠的官兵不肯止步,翌年再次向冠军发起冲锋。
时值当地一年中最热时节,烈日炽烤下的沙漠上腾起层层热浪。比武中,汗水顺着队员们头盔的边角直流到护目镜里,作战靴的鞋底因高温而软化,高难度的项目也让队员们接连受伤,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
“‘特一’的字典里没有第二名!”志在夺冠的队员们强忍伤痛,高呼着“必胜”的口号加速冲刺,最终力压17国31支强队劲旅,以绝对优势夺得团体总冠军。
磨剑,砥砺胜战之刃
在狙击手赵鹏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一组弹道数据,从100米到近千米,每隔5米更新一次。那是他经过无数次测算后得出的“专属”弹道表,中队每名狙击手皆是如此。
“一个数据就可能决定胜负。”赵鹏说,战场上,狙击手没有“热身”和改错的机会。即便是日常训练,中队也要求狙击手第一枪必须命中目标,不容许忽略任何一个决定成败的因素。
一切围绕实战,一切为了实战。中队指导员刘志昌介绍,中队始终坚持紧贴国际反恐前沿和使命任务真研实练、真抓实训,矢志把中队锻造成为制胜未来战场的尖刀利刃。
训练无场地,一直是制约中队战斗力生成的最大障碍。中队官兵不等不靠,打起背包住进挂云山脚一栋连门窗都没有的烂尾楼里,靠着4年的手挑肩扛,硬是在山上建成了一座方圆4公里、满足所有特战课目场地需求的野外综合训练场,让以前训不了的课目不但能训了,而且训好了。
4个反恐专修室是中队战斗力生成的新的增长点。在排爆专修室里,40余种官兵自制的爆炸装置整齐摆列,原材料都是手电筒、水杯、闹钟等常见的生活物品。排爆手王志旭介绍说,他们针对近年来暴恐袭击多是利用自制炸弹这一趋势,研究了近千种爆炸装置,把其中的原理和构造摸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