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作 者丨小 新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这场闹剧似乎正在变得有意义。
今天(5月27日),人大代表李翠枝首次公开回应议案争议。
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李翠枝表示:“因为我是在乳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质检人员,作为人大代表,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多年来关注、研究的事情。”
对于争议,李翠枝认为,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无论是从行业角度,从工作职责角度,还是从代表履职尽责角度,她都希望国家能够加强或者改善跨境电商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品质量情况监管。
同时,她也明确表示,经过此次舆论风波后,依旧会坚持自己的主张,继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在此之前,李翠枝本人也一定没想到,一条普通的建议竟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经过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甚至出现了诸如“企业搞垄断限制大家买洋奶粉”“人大代表以权谋私让企业获利”等负面舆论风潮。
不得不感叹,“舆论”猛于虎。
很多时候,同样的一句话,放在不同语境下,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而只有回归到问题本身,这场讨论才有意义。
此前,华商韬略在《李翠枝代表的两会建议,跨境电商的罪与罚》一文中已经对基本的事实曲解性问题予以还原。
比如,“跨境电商奶粉不等于进口奶粉”“这是国产乳业的心声,而非一家企业的问题”。在此便不再赘述。
在大量的文章留言讨论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国产奶粉如果做得好的话,大家就不会去选择通过跨境电商买奶粉,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二是认为,应该去提高质检标准,而不是一刀切的去掉。
结合李翠枝的回应,讨论的核心应该是:跨境电商奶粉的监管问题。
那么,跨境电商奶粉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隐患,现行的监管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解决了国产奶粉的品质问题,跨境电商奶粉的问题就真的能迎刃而解么?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向加以探讨。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保障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2013年,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严”食品安全管理细则,要求婴幼儿奶粉“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
2016年,我国又正式推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一个注册工厂最多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
2018年1月1日,配方注册制正式实施。
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整治品牌和配方过多问题,防止杂牌进入市场。
据估计,仅此一条,就将淘汰国内四分之三的不合规企业。
经过近10年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从源头、生产、出厂到销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源头上,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已经是全球最严的,检测指标多达66项,而在国外奶粉检指标测通常只有30项左右,足足相差一倍。
在很多头部企业的自检标准中,指标更是超过600项。
生产环节,中国头部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优质样板工厂;出厂环节,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实施配方奶粉配方注册制的国家;销售环节,中国同样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月月抽检的国家,而且,一旦抽检不合格,就会被全国通报,一年之内出现两次不合格将被吊销配方注册证书。
2019年,我国执行了婴幼儿奶粉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358个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是5个批次,合格率为99.79%,达到全球最高水平。其中,抽检境内的114家企业生产样品1721个批次,合格率是100%。
除了国产奶粉,一般贸易进口奶粉的查验同样严格。
根据检验新规,进口乳品首先要提供按照中国标准的全项检测报告,合格者海关方面将开箱查验,对其形态、色泽、软硬度等指标进行卫生学评估,核对产品中文标签。
全部合格之后,还需要从每批进口乳品随机抽取7盒产品,送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专项检测和风险分析,同时还需留存抽检样品以备仲裁。检验合格方能进口。
尽管仍有提升空间,但这样密不透风的检测体系已经让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质量提了一个大台阶。
市场也已经给出有力回应。近几年,国产奶粉的销量基本上一直和进口奶粉平分秋色。
只不过,观念的扭转和信心的重建尚需时日。
2017年3月,立陶宛查获1.8万盒仿冒爱他美德国版的假货,重量达11吨。
2017年12月,马来西亚出现了美赞臣的仿冒品,一位宝宝疑似喝下假奶粉后狂吐不止。
2018年,西班牙查获8吨假奶粉,涉及多个大牌。这些奶粉大多准备运往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