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内容

博物馆传承文化基因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9-12-16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数:

  当下的博物馆都在积极推动改革,不仅努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博物馆在文化圈日益活跃,成为人们旅行必去的打卡地。新华网就博物馆如何讲好传承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问题,对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进行了独家专访。

博物馆传承文化基因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恭王府一脉相承再创新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博物馆日益受到大众喜爱的这种社会现象?

  冯乃恩:博物馆热这种现象对于中国文化建设来讲,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当然这个热是最近五年左右的时间发生的。这与全国各地博物馆工作者的辛苦奉献和共同努力有很大关系。也跟目前博物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有关系,现在全国博物馆已经达到了五千多家,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增加。同时,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博物馆热。

  新华网:未来恭王府的发展规划、创新思路、经营理念、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冯乃恩:恭王府是著名的古建筑,大约建成在乾隆后期,1776年恭王府的第一个主人和珅入住恭王府,1799年庆郡王永璘入住,到咸丰年间恭亲王奕訢入住。在这近一百年历史变迁过程中,恭王府的建筑形成了现在前面为王府、后面为花园,占地约6万余平方米的建筑格局。八十年代开始了恭王府作为待恢复的文化遗址,逐步启动了搬迁腾退工作,一直持续到2008年实现王府和花园的整体开放。

  全面开放以后,恭王府明确了博物馆建设基本职能,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提高,获得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实现了突破发展。从建设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恭王府博物馆是建立在恭王府遗址基础之上的博物馆。这是恭王府的特点,也是目标。恭王府博物馆的核心文化理念是王府文化的研究、传播、展示。因此,我们设定了四个发展目标:平安王府、学术王府、数字王府和公众王府。“平安王府”主要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保障古建筑的安全,保障每年400万到恭王府参观的观众安全,主要工作就是加强古建筑的保养和研究。“学术王府”就是紧密围绕王府这个文化核心,充分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建筑价值和艺术藏品价值。“数字王府”,目前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的结合越来越多,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展相关工作。恭王府这几年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距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挖掘恭王府的价值进行适度传播,仍有差距、仍需努力。“公众王府”是对恭王府博物馆的定位,主要聚焦在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上,希望它能够根植于北京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聚集区,即什刹海地区,结合本地区民俗文化,特别是让博物馆自身的建设能够融入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当中去,为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服务。还可以通过各种展览、策划活动、研学等方式,和社会上所有关注和喜欢恭王府的人一起把恭王府的文化特色共享好、弘扬好。

  创新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如何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恭王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尝试:第一,目前国家倡导文旅融合,恭王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每年400万观众来访的景点基础,又是一个富含王府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对于恭王府里面的建筑,我们要研究透。在府邸和花园之间有个著名的建筑叫后罩楼,后罩楼西边有一个水法楼。我们要把这个遗址研究透,然后采用一些文物保护措施和数字技术,再现当年乾隆时期水法楼独特的特点,用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建筑来吸引更多的人。让大家不仅看到它的精彩,更能深入了解恭王府的建筑、艺术以及古代的造园手法对于当代建筑的影响。第二,通过研学不断提升旅游当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未来会加大力度,不仅面向青少年,更要覆盖全年龄游客,致力于为全民做好文化服务。第三,希望在过去恭王府已经拥有的福文化文创产品系列的基础之上,继续做大做强,拓宽文创产品序列,用内涵化、生活化和品质化让恭王府的文创产品走入公众的生活,让更多人喜欢恭王府的文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文创产品让公众把恭王府的王府文化带回家。我们也在按照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探索新路。首先是要做好王府文化内涵的挖掘,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化IP,联合社会上有志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机构、公司、单位一起合作,通过IP授权的方式共同开发王府文化的文创产品。此外恭王府内部也会逐步完善服务设施,让大家在参观过程中丰富文创产品的体验。

  打造特色文创IP和数字化

  新华网:恭王府的文创IP方面未来有哪些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布局规划?

  • 网站首页
  • 华夏生活消费网(http://www.cnshxfw.comCopyright © 2019-2021 华夏生活消费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沪ICP备15010885号
  • 新闻联盟成员